ESG在中國的發展時間較短,大多數中國企業在ESG的實踐是摸著石頭過河。我們總結出中國企業在ESG報告披露和管理實踐中磨人的五大問題,并在ESG實操層面提供實用的五大建議,助力企業攻克ESG實踐中的難關。
ESG報告被稱為企業的“第二份財報”,以回應各方對非財務信息披露的需求。ESG對企業的經營和資本市場的投資具有正向的影響。
ESG可以提升企業競爭力,同時提高企業抗擊系統性風險能力,增強企業經營風險管控能力。投資機構不斷把ESG因素融入到分析、投資框架中,逐漸成為資本市場評估企業投資價值的重要標準。
隨著國際ESG評級機構,例如MSCI和富時羅素相繼將A股優秀的上市公司納入自己的評級體系,以及中國企業向海外市場的拓展,中國企業ESG信息披露已成為其必選動作,然而在ESG信披和實踐中也遇到諸多問題。
問題? ESG信披監管待強化,企業披露ESG報告數量有待提升
據Wind數據統計,在A股市場上,2021年,A股上市公司共披露1091份ESG年度報告,僅占滬深兩地上市公司總數的24.05%。
目前滬深兩地上市公司仍是自愿發布ESG報告,存在著整體不平衡的情況。從市值看,大中市值上市公司領跑ESG信披改善,部分中小市值上市公司仍處于觀望中。
從板塊看,投資者關注度較高的主板上市公司ESG類報告披露率最高,以及科創板公司ESG信息披露率提升較快。
企業未披露ESG信息,一方面出于企業的成本因素考慮,另一方面也出于對政策的觀望態度。中國證監會出臺了一系列關于ESG管理和信息披露的政策,但整體強制性不足,在操作層面還有待完善。與內地相比,香港聯交所自2013年發布《ESG指引》,漸進式加強上市公司ESG管理及披露政策。
2016年將《ESG指引》中主要范疇“環境”關鍵績效指標的披露要求提升至“不遵守就解釋”,此舉確定了港交所ESG信息披露指引正式步入強制化軌道。
隨著市場因素驅動,以及上市公司監管層在ESG信息披露的要求和力度加強,處于觀望中的上市公司也在思考如何進行ESG實踐,將ESG與業務進一步整合,以回應投資者和監管層對企業ESG表現的關切問題。
問題? 披露的ESG報告質量參差不齊,缺乏量化的指標體系
以阿里巴巴(BABA.US)集團于2022年發布的ESG報告為例,此份報告從版式設計到內容,按照自己的方式進行敘述,展現出了公司的品牌形象和企業文化,并且有量化的指標體系。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報告附錄中,我們看到此份報告采用了5大ESG標準,包括港交所ESG的指引、GRI、SASB、TCFD、SDGs5。
一般來說,每個ESG標準對企業的ESG報告編制、實踐和考核都會帶來挑戰,參考的標準越多,難度逐級上升。
為了應對這一挑戰,企業需要提供明確和量化的指標,并且關鍵指標需達到同行業領先的水準。我們也可以從披露的報告中看到所展現的公司實力。
相較于阿里巴巴,A股多數上市公司仍然延續此前的社會責任報告,而這類型的社會責任報告多是企業用文字講述自己的故事,缺少數據化的定量分析,缺乏權威和完整的ESG信息披露體系和健全的信息披露機制。
各上市公司的披露層次不清、詳略不一,無法支持投資者做出投資的決定。
問題? 國內外評級機構評價體系不同,缺乏一致性
據德勤中國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全球已有超過600項ESG評級及排名體系,這些評級標準的對象、體系、方式、用途等各不相同,缺乏一致性。
對于同一家企業來說,收到來自不同評級機構差異較大的評分,難免令人無所適從。
目前,西方國家把控著國際ESG評級的體系,國際評級機構往往忽視中國企業創造的本土價值。國際評級機構的關注點多在ESG治理、風險議題及績效評價體系。
因國情和文化的差異,這些機構很難理解中國企業的社會價值。
而在當下,有一批有擔當的中國企業響應中國政府的號召,在兼顧自身發展的同時,開展“鄉村振興”、“扶貧”、“共同富裕”企業活動,為社會創造了巨大的本土價值。因此,建立一套接軌國際同時符合中國實際的ESG評價體系迫在眉睫。
問題? ESG有效信息缺失或披露程度有限,披露渠道問題,導致評級不高
此問題常見于實操階段,企業在ESG信息披露和評級中,此問題又會衍生出三種情況:一、無管理或無披露;二、有管理無披露;三、有管理有披露,渠道出問題。
“無管理無披露”指企業對ESG評級內容無管理或管理不足導致無內容可披露。從而評級機構無法獲得相關信息,結果打了低分。
“有管理無披露”指企業已對評級機構相關議題進行了管理,但未對外披露,結果評級機構無法獲得相關信息,結果打了低分。
“有管理有披露,渠道出問題”指企業對評級機構的某個議題進行了管理,并對外披露,但因披露內容和渠道未觸達評級機構,導致信息不對稱,結果被打了低分。
問題? 企業不知從哪方面入手提升ESG的管理水平
企業已認識到ESG不是企業成本項目,從政府和行業的宣傳,以及行業標桿企業的示范中,看到了ESG可以為企業創造價值。但企業不知從何處入手,進行ESG的實踐,或者對現有的ESG項目進行實質化改善。
在實操階段,我們建議企業從ESG信息披露和提升ESG管理水平兩方面入手,制定ESG評級提升策略。具體有以下5點建議:
1. 開展企業診斷摸底工作,對標優秀企業找差距
首先,企業需系統梳理ESG重要議題和指標,進行充分內部盡調,評估現有ESG體系,包括企業內部控制、治理、政策和程序等。企業與行業內整體評級優秀和單項評級優秀的企業進行對標,以發現企業與相關標準的差距,以及與對標的企業ESG相關事項之間的差距。
2. 制定和執行ESG實施路線
完善企業ESG管治架構與制度體系,與企業內部關鍵利益相關方共同創建可操作的ESG行動路線。加強董事會和管理層對ESG事宜的監管,并調配相應資源以確保公司ESG行動路線的順利實施。對公司整體進行ESG風險和機遇識別,搭建非財務信息的內部控制框架。針對企業關鍵員工制定ESG標準培訓計劃,加強專項人才培養。
3. 應披盡披—在信息披露層面解決問題
結合公司具體實踐及ESG評級指標,企業梳理未披露、無行動等披露缺失項。企業與評級機構主動溝通,提升回應及時性,解決披露了、但不到位的問題。
企業可參照同行的最佳實踐,進一步加強信息披露與溝通。針對ESG評級扣分較多的爭議事件,企業從解決問題的角度正面主動回應。
有效利用媒體傳播工具。企業通過ESG報告、官網、官微等自媒體矩陣或路演渠道,發布ESG報告,從而提高信息的可獲得性和全面性。
4. 加強ESG數據管理
企業需完善ESG數據管理,推進ESG信息管理數字化,確保數據收集與核算的規范化和標準化,保障ESG數據信息的覆蓋范圍和披露質量,為提供鑒證和審驗數據等要求做好準備。
另外,企業需注意信息披露的頻率,通過日常、月度、季度、年度等信息披露管理,減少評級機構與企業的信息不對稱性的情況。
5. ESG管理專項改進
企業需選擇整體評級優秀和單項評級優秀的標桿企業,通過PDCA管理模型,以突出解決問題和薄弱環節為重點。在企業自身發展的戰略內,設定合理目標和實施路徑逐步解決和持續提升。
Plan(計劃):確定ESG評級需要改進的項目和目標。
Do(執行):實施ESG改進的策略。
Check(檢查):對ESG實踐進行效果評估。
Action(改進):對薄弱不足之處,提出新的改進計劃。
總之,企業在實踐中,需不斷審視和完善ESG治理和信息披露狀況,對于企業的薄弱環節和不足之處進行反思和采取必要的行動,從而向更高的目標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