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萬變不離其宗:戰國單一視點取像
戰國時期的動物形象以片飾器上的龍形圖案最具代表,其造型變化多端,常見的包括平直式、回首式、盤曲式、扭轉式等。這些玉龍雖然形態變化無窮但風格整體相似,視覺上存在一定的一致性,這種一致性的來源就是「單一視點」取像。戰國玉龍的多變是綜合原因下形成的結果,首先戰國玉龍的身體呈「蛇」身,用細而窄的線條表現身體,這是變化的首要前提。其次配合「側面取像」的設計理念,導致戰國玉龍的變化在視覺上存在一定的秩序感,「奇」而「不怪」。加之此類玉片飾主要是作為組玉佩的部件供人佩戴,故要求中軸平衡及左右對稱。因此在這些條件的限定之下,戰國玉龍看似自由隨意,但是卻有著一定的規則和限制,突出表現為具有平面化的特點,雖有「戰龍百態」之美譽,但仍舊是萬變不離其宗。此次展出的這件龍形佩(圖1)就是戰國玉龍的典型代表,身體扭轉多次,并且周圍還裝飾有歧出的鬃毛羽鬣,是在平面中演繹變化的一件絕佳作品。
二、寂靜動感來無窮:兩漢多視點組合取像
不同于戰國平面化單一視點取像的藝術風格,漢代的動物題材玉器有了全新的面貌,出現了立體的設計語言,這種立體化被廣泛的應用于片飾玉器及圓雕玉器之上,賦予此時期玉器強烈的動感和張力,也是中國古代玉器發展史上的一大創新。首先來看平面立體化方面,漢代的片狀玉飾本身是平面的,但是玉工通過各種工藝的運用使其在視覺上營造出「立體感」,這種帶有視覺欺騙性的「立體」效果主要通過浮雕、器表凹弧面以及多視點組合得以實現。此次展出的這件西漢時期龍形玉佩(圖2)雖然整體為片狀,但是通過表面凹弧營造出光影反射后富于變化的明暗效果,同時加之玉龍尾部和前胸并沒有采取單一視點的側面取像,而是采用了正視、后視等多個視角的拼貼組合,實現了在二維平面中詮釋三維。
除了平面立體化之外,在圓雕動物上多視點組合的取像設計方式還賦予動物極強的動感和氣勢。雖然每一件圓雕動物都是一個定格動作的瞬間,是靜態的摹寫,但是卻能夠讓人聯想到動作開始、進行及結束的連貫過程,這種視覺效果也是玉工擅用多視點組合的結果。以這件漢代的玉獅(圖3、圖4)為例,獅子臀部采用了后視視點的取像,因此我們可以了解它在行進初期身體是向左前方前進的;而身體的中部視點為側面取像,將整個運動過程中方向的扭轉變化刻畫了出來;最后頭部和前胸是平視的視角,又讓我們了解到它最終的行動方向是右前方。所以在一件器物上頭、身、尾三個部分視點的轉換敘述了獅子三個時間階段的動作,連貫又富有動感,其設計精妙令人贊嘆。
多視點組合的設計方法是漢代玉工在設計制作上的創新,打破了戰國平面變化的傳統,從二維走向三維。無獨有偶,2000多年后至20世紀初在西方的美術發展史上有一群藝術家也以多角度來描寫對象,并將其置于同一畫面之中,以此來表達物象最為完整的形象,這種風格被稱之為立體主義,代表人物是畢卡索。今天我們走進博物館無論是面對中國傳統藝術還是西方經典藝術之時,都不得不感嘆人類在審美追求上那種超越時空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