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發現從去年開始,不只是身旁邊多人開始談起3D打印,媒體也爭相報導3D打印的市場商機,盡管這種快速成型(Rapid Prototyping)早在制造界行之有年,靠著快速打樣的技術測試轉換創意。當你還在想象這種打造小樣品的技術在前線制造端的時候,它已經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侵蝕你所看到的世界,那些你曾以為靠著巧奪天工精湛手藝打造的藝術品、鋼板合金打造的交通載具,又或是水泥鋼筋工法而立的建筑,這些圍繞你周圍的全部,都將以3D打印打造而成。第一波的工業革命,由瓦特發明蒸汽機開始讓機器取代人力;第二波的工業革命號角響起,電力將單一制造面變成大規模生產;而《經濟學人》直接表明世界即將來臨的“第三波工業革命”正是3D打印。
掌握兩面刃,如何解出難題
3D打印槍支的團體Defense Distributed,先前打造出全球第一支借由3D打印科技完成的手槍震驚全球。當我們覺得致命武器離我們很遠的時候,現在卻可以用這樣的方式快速制造,有一臺3D打印機在身旁的時候,似乎無所不能。這個案例其實帶給人們的震驚不只是可以靠著“打印”在不到數分鐘的時間內完成高度復雜的元件,再加上未來網絡上可能會有許多Open Source的開放碼供使用者下載。因此,你可以想象未來只需要打開電腦,選擇喜歡的3D打印檔案,然后下載點選打印就可以完成一把槍支,科技以這樣的速度在運行著實讓許多人詫異不已。
但如果說到對于藝術或是商業層面的影響,3D Scanner并不是沒有這樣的儀器存在,等同是先經過立體掃描存檔以后,再配合3D打印機打樣復制,藝術家們、設計師或是許多在公司內部的機密防范,也響起了警報。未來,知識財產權如何能被妥善保護呢?各國開始思索科技應用帶來的兩面刃效應。
反其道而行,客制化才是王道
雖然說3D打印似乎有一些在現實當中的矛盾困境,不過對于產業的發展卻是一個降低錯誤發生的利器,以往在產業界使用快速打樣方式,可以將模型從電腦內的虛擬想像步入現實生活內,體驗物品的實際大小、材質呈現等等。有趣的是,目前主流盛行的3D打印普遍還認為無法進行大量量產,只能作為客制化或是少量輸出。不少業界人士不明白這股3D打印旋風是從哪里刮來,不過這樣客制化的契機正是大量生產所不及的部分。針對不同對象、不同用途、不同環境可以因時制宜的高度彈性,這才是普及化3D打印最有價值的部分。像是日本的crossEffect Inc.專門開發心臟模型,可以在進行重大手術之前通過模擬訓練提高成功機率,這些以往大量生產做不到的部分靠著3D打印來補足。
客制化義肢,妝點你的個性美
2011年4月,Bespoke Innovations對外發表一個新的產品線─Farings,相較于一般的新品發表,他們打算為義肢增加不同的客制化樣式,可以從樣式、材質、花紋到圖案等等,都給消費者最大程度的自由。不過隱藏在褲管下的義肢,其實才是那些殘疾人士最大的痛,義肢帶給他們的不只是一個替代原有身體機能的工具,為什么不能成為個人風格的象征呢?Bespoke Innovations是在2009年由工業設計師Scott Summit以及骨科醫師Kenneth Trauner兩位共同創辦。Scott在工業設計界擁有超過20年以上的經驗,曾為Apple、NIKE、Palm等品牌做過設計,還獲得美國IDEA等設計獎項,目前除了同是Bespoke Innovations的共同創辦人之一,還在斯坦福大學、卡耐基梅隆大學等大學教授設計。而Kenneth本身在斯坦福大學主修生命科學和機械工程,同時還取得哈佛醫學院的碩士學位。
Bespoke Innovations的團隊知道流行是不分國界的,不過加諸這些元素在既有的義肢上,制造成本與價錢控制在4,000到6,000美元之間,而且可以依照不同需求訂制每個人個性化的喜好??恐?D打印完成不同需求的客制化,在技術上可以做到細致、堪稱工藝品的造詣,另一方面也降低材料使用,同時也有效達成輕量化的多樣目的。
網絡集資,微型創業投資迷你打印機
由美國MIT Media Labs打造出高性價比的3D打印機─The Form 1,通過募資平臺Kickstarter以10萬美元為目標資金,最后通過2,068集資者在一個月內創造出將近300萬美元的恐怖數字,相當于1億臺幣的資金挹注,這背后代表著非常大量的使用市場需求。全世界使用3D AutoCAD的使用者將近一千萬人,不過從3D建模到實際產出的階段,過程還是太繁復、太冗長了,同時當中的成本更讓許多人吃不消。Formlabs團隊找來英國設計工作室Yoav Reches studio一同參與實際外觀設計,Yoav Reches以方塊造型蓋上橘色透明罩,加上干凈利落金屬機身,將當代簡約設計一同包入,只有單一按鍵的設定增加使用時的方便性。
3D打印是臺灣產業的下一波可能!
3D打印的風潮在去年堪稱是一個具代表性的關鍵字,一臺造價上達百萬的工業用途機器,現在可以數萬元內在家自行安裝完成,這不僅是價格上的優勢,也讓3D打印的概念逐漸讓人們所接受。由工業技術研究院與震旦集團合作的“震旦3D印表機F1”是一個在地商業化的范例,工研院提供3D打印的關鍵技術資源結合震旦集團本身就有的通路優勢,開發出用熱熔堆疊成型技術以及使用環保耗材PLA的打印機,擁有可獨立操作的圖形化液晶面板、中文化人機介面、缺料檢知系統、防塵蓋設計還有相關的安全裝置等,有業界投入資源在消費市場中,未來3D打印與未來的我們將會生活得更加緊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