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玉工制作象生動物玉飾的時候,無論該動物是真實的存在或神話性的題材,都必須經過角度取象的過程,才能將眼睛所見或心里所想的動物形貌,雕琢在片狀、柱狀及塊狀玉料上,而其所運用的取象角度可以分為單角度、雙角度、三角度、多角度及全角度等五種類型。
一、單角度取象設計
單角度取象是從某個單一角度所取得的形象,為歷代玉雕最普遍的設計方法,其中以正前方、左側方、右側方及上方俯視等角度最常見。
例如圖一為商代的龍形玉佩,此器的龍首位于右邊,鼻吻朝下,表面陰刻大眼,頭上豎立蘑菇形的獸角,背部隆起如丘,尾巴朝下款擺再轉折向上,末端向內勾卷,拱身中間雕琢L形的腿部和足爪,表現腿部屈膝的動作與姿態。此種龍首、身軀及尾巴橫向相連為一體,并且只有單眼、單角及單足的造型,正是從右邊所取得的側面龍形。
其他如正前方所取得的正面像,往往包含成對的獸角、獸耳與眼睛,以及居于中軸的鼻吻,至于由上往下看的俯視像,則以背部身軀為主,凡此都是單一角度的取象設計。
二、雙角度取象設計
雙角度取象是指一件玉雕動物運用了二種不同的角度取象,常見的有左側面+右側面、正面+左(右)側面,以及俯視+左(右)側面的組合,主要出現于新石器時代晚期及商周時期。
例如圖二為商代的玉弭,此器以略厚的長條玉料制作,上半部雕琢一個夔龍,下半部收尖,中間以ㄍ形紋和三角形紋為飾。夔龍由側面角度取象,頭部比例較大,翹鼻張口面向下方,單足收于顎下,蘑菇角朝上豎立,尾巴卷成圓形的小系帶孔。
由于此器乃雙面琢紋之器,將正背兩面的夔龍紋接合起來時,情況如拓片所示,原本從左右兩邊所取得的側面像,卻恰好組成一個正面獸形紋,為商代玉弭特有的雙角度取象設計。其他的雙角度取象則可形成立體造型、某一動作或某種形象特征,呈現多元化的視點運用。
三、三角度取象設計
三角度取象主要見于戰國晚期-漢代的動物紋飾上,是包含一個正面和左右兩個側面的設計。
例如圖三為戰國晚期長方形玉飾的線繪圖,此器表面陰刻一個獸形動物,頭部位于器面下方,后面連接二個近似馬匹的身軀,以背脊向內、雙蹄朝外的形態彼此相連,看起來好像一個“雙身一首”的異獸。
但是這兩個獸身各有二只腿部和一條長尾,形態與左右兩側所看到的獸身形狀相同,應該是玉工為了在平面器表上表現動物的全貌,所以將其分為正面頭部、左側身軀及右側身軀三部分,再依相對位置接合起來,成為完整的獸形動物。
如此的三角度取象廣泛運用于獸形紋大璧上,只是二個側面獸身配合圓形玉璧的形制開展為弧形,以四分法的形式重復布局,成為戰國晚期—漢代的特有紋飾。
四、多角度取象設計
多角度取象是在一個象生動物的輪廓里,運用了各種不同的角度取象來表現相異的部位,以呈現出立體化的感覺。
例如圖四為春秋晚期的虎形佩,此器的整體輪廓是從右邊所見的形狀,但是表面紋飾包含了不同的視點組合?;⑹子蓤A眼、翹鼻、張口及單耳組成俯首向下的側面;頸部、腹部及尾巴中間橫貫一條帶狀扭絲紋,扭絲紋兩側排列對稱的短弧線,卻是由背面取得的中脊像。前腿以一個如意云紋表現大腿肌肉,配合L形的屈肘和足爪,屬于右側面的腿型;后腿下半部與前肢相同,但是上面卻用二個相對的云紋表現另一側的大腿肌肉,使后腿呈現斜角俯視的狀態。
全器結合了側視、后視及斜角俯視等相異的角度,形成一種立體化的玉虎造型。
五、全角度取象設計
全角度取象是真正能夠呈現動物全角的方法,一般稱之為“圓雕”,是歷代玉器皆有的品類。
例如圖五為漢代的玉鳥,鳥首渾圓,尖喙寬短,頸部內縮,冠羽向后飄垂,身軀寬扁,翅膀由身體兩側向后收束于背上,鳥足收于腹下,尾羽朝后垂放,呈現蹲伏的姿態。玉鳥表面用淺浮雕突顯冠羽和翅膀,臉部陰刻圓形雙眼,并用長條狀的渦紋勾勒該處的羽毛,翅膀前半部雕琢鱗片紋,后半部用凹弧面表示層層相疊的羽翮,尾巴也以放射狀的長條渦紋象征左右開展的尾羽,形象頗為寫實。
由于此器以厚塊狀的玉料制作造型,并用陰刻、淺浮雕及凹弧面等技法表現細部特征,使觀者可以從四面八方看到鳥的各個部位,正是全角度的取象設計。
取象角度決定了玉雕動物的形貌,產生平面或立體、單面或全角,以及靜態或動態等效果,在古玉的形紋設計中是很有趣的現象。下期將以觀賞者的視點為題,介紹戰國晚期—漢代的劍飾玉設計。